您当前位置:景德镇政法网 >> 综治 >> 浏览文章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自治有活力!我市的妙招是……

作者:   来源:景德镇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7日 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市创新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景德镇品牌”,取得了社会治理现代化阶段性成果。回顾三年历程,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创新,开创更加崭新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我市面对过去基层治理中凝聚力不够、活力不足、群众不应等问题,突出党建引领,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着力推动组织战斗力、群众自治聚合力、自治规则约束力“三力齐发”,推动自治强基落到实处。


  坚持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


  为有效解决基层人员队伍不强、担子重、权责不匹配等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统筹推动,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


  建强“两委”为基层增力。我市抓住村 (社区) “两委”换届契机,围绕“文化素质”和“年龄结构”,把关“一升一降”,让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硬的优秀年轻人才进入村 (社区)“两委”班子,实现全市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大专学历以上1835人,占比47.9%,同比上升17.2%;平均年龄同比降低4.0岁。


  规范事项为基层减负。划清职责边界,全面清理规范上级与街道签订的各类责任状和考核评比事项,取消街道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明确检查考核由县 (市、区) 统一进行,未经报批职能部门不得进行直接考核,推动街道把工作重心转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严格事项准入,建立对象、项目、工作“三张服务清单”,18项社区便民代办点服务事项通用目录,让社区职责更加清晰、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注重服务为基层赋能。为有效解决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地办事”的困扰,在全市全面推行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365天服务不打烊”工作机制,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米”。全面落实错时延时服务,在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安排工作人员为群众正常提供服务。全面建立帮办代办队伍,全市共计 4000 余人加入帮办代办队伍,实现村(社区)帮办代办队伍全覆盖,主动为辖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全面推行“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全市3.6万余名在职党员到共建社区和居住地社区报到,使服务群众全覆盖,认真做好“5+1”活动:参加一次组织生活、进行一次座谈、开展一次调研、认领一个“微心愿”、当一天志愿者、结对一户困难户。


  坚持共建共治 提升基层自治聚合力


  我市通过搭建自治平台,丰富自治活动载体,有效解决过去居民被动参与或参与度不够、对接群众需求不够精准或群众获得感不强等基层治理问题。


  从“议事协商”切入,群众诉求更畅通。还权于民,连通党心、凝聚民心。在全市 655 个社区设立说事室,建立以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专业社工、居民代表等多方代表参加的议事协调机制,将说事的决策权、参与权、实施权和监督权交给居民。议事于民,推行居民议事制度化、常态化,使其有事能说、有话敢说,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办”,达到“坦诚建言、共商对策、协商共治”。近两年来,全市参与说事人数达2万多人次,解决实际问题2000多个。此外,按照一社区一品牌要求,建立了“四会议事”“金牌调解室”“小巷讲堂””“樊事由我”等特色议事品牌,确保“小事立马能落实,大事协商能解决”。


  从“社会组织”导入,群众聚力更强大。我市开展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三年行动,积极孵化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助推社区治理活力四射。重点有:志愿服务类,组织热心市民开展关爱特殊群体等公益活动,如乐平市“帮帮团”志愿者协会有 1800 多名成员,常年活跃在25个社区,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矛盾调解类,组织“五老”、律师等化解社区纠纷,如马鞍山社区“580 我帮你”调解团,使该社区10年无进京、进省上访;平安巡防类,组织志愿者开展社区守望、平安巡查等,如珠山区“妈妈防火团”发展1万余名成员,每年消除火灾隐患数万处,同时市公安局孵化义警驿站26个,组织1700余名“红马甲义警”队员,活跃在瓷都大街小巷。


  从“兴趣小组”介入,群众参与更积极。我市多方创造条件,引导发展群众兴趣小组,促进社区互动,构建新的“熟人社会”。130余个社区组建广场舞“大妈团”,并参与邻里纠纷化解、文明行为劝导等工作。272个“健步走”小组覆盖全市,吸引5万余名群众参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开展治安巡逻。全市专业体育社团向社区延伸,左邻右舍、同道好友一有闲暇就“打成一片”,群众普遍反映,“运动的多了、赌博的少了,交友的多了、吵架的少了”。


  从“网格治理”融入,群众办事更便捷。全市设立网格1702个,党支部或党小组覆盖率达100%,配备网格长、网格员 1702 人,形成“天上有云、地上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的精细化基层治理格局。市公安局和乐平市还分别把 1700 余名“红马甲义警队员”和300多名“黄马甲”快递小哥组织起来,作为流动的网格员,参与社区治理,受到群众好评和《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媒体关注。


  坚持发挥正向作用 提升自治规则约束力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是最接地气、最有针对性的基层自治规则,我市发挥自治规则正能量,用“小规矩”推动“微治理”。


  注重“三个融合”兼顾,确保“接地气”。近年来,我市注重与传统相融合,部署全市655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保证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接地气、顺民心。注重与国家法律相融合,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民政、司法等部门对村规民约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内容合法合规。注重与时代要求相融合,强化契约效力和自治功能,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建立“三项管理”制度,弘扬“新风尚”。聚焦大操大办、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通过探索建立积分管理、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等制度,定期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激发守约光荣感,形成了共建和谐美丽家园的自觉。全市 64 个村 (社区) 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美丽家 园”示范社区,另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社区)9 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8个。


  落实“三项长效”机制,促进“规范化”。加强考核管理,将村规民约纳入对乡镇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完善人民调解、红白理事、禁毒禁赌会等各类群众性组织建设,选准选好村规民约的“代言人”,全市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村头喇叭、电子显示屏、村级会议、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多种媒介宣传村规民约及积分管理办法,提高知晓度和认同度。


关注“景德镇政法”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资讯。

怎样关注“景德镇政法”微信公众号?

1、打开微信;

2、直接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即可景德镇政法官方微信公众号;

3、您也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号“景德镇政法”,添加关注即可;

4、您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景德镇政法”来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