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景德镇政法网 >> 综治 >> 浏览文章

景德镇一件入选!“2024年度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评选结果公布!

作者:   来源: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0日 点击数:

  由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举办的“2024年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评选活动,经素材征集、电子问卷公众投票、专家评审、会长审阅等环节,形成最终结果,现予以公布。


  1.江西出台《关于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定》《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的实施意见》。


  2024年1月26日,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定》,江西省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出台此类决定的省份,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同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了《江西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该文件明确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以及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走在前列的目标。文件依据本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绿色转型、实现重点领域碳达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培育生态文化等七大行动。这些行动具体涵盖了21项重点任务和50项重点工作。


  2024年6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加快推进美丽江西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该实施意见正文涵盖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等三大核心板块,附件详细列出了重点任务清单。


  2.《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颁布实施,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正式挂牌。


  2024年4月,经中央编办批准,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行由江西省、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领导的管理体制,以两省人民政府为主导。


  2024年5月30日,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该条例共包含七章六十三条,从下面六个方面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治理与保护工作作出了详细规定:理顺管理机制、规范规划建设、强化保护管理、促进发展共享、实现赣闽协同治理以及完善保护机制。同年9月25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在铅山县正式成立并挂牌。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国家公园。


  3.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功换届。


  2024年12月9日,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以下简称研促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会议代表共计200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省水利厅、省民政厅、省科协领导出席并致辞,研促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陈达恒作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章程》及《会费收取标准与管理办法》。省政府党组成员陈小平当选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吴义泉、石晶、陈伟、修庆华、张洁、彭毅、梁必玦、张少岩、洪余和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吴晓彬同志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陈小平会长对省研促会换届后的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他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定,认真谋划未来五年工作,充分发挥研促会职能作用,推动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事业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江西两地荣获世界级殊荣,武功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婺源石堨入选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江西武功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这是我省继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之后,入选的第4个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并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萍乡、宜春、吉安三市交界处,地处罗霄山脉北段,面积为1470.82平方公里。该区域拥有近300处地质遗迹,以花岗岩穹隆、高山草甸、峰林、瀑布、环状温泉链为主要特色。自古为江南三大名山之一,有“衡首庐尾武功中”之美誉。


  2024年9月3日上午,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婺源石堨成功入选,为江西省再添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婺源石堨成为继2016年泰和槎滩陂、2019年抚州千金陂、2021年潦河灌区、2022年上堡梯田“申遗”成功后,江西省第5个“申遗”成功的古代灌溉工程遗产。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处,江西位居全国第二。婺源石堨在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历史之悠久、传承之经典,自然原真性、体系完整性及系统完善性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堪称世界灌溉工程中的稀世珍品。


  5.江西省创新珍稀鸟类保护机制:皖浙赣三省四地携手成立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共建联盟;蓝冠噪鹛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亦成功获批。


  2024年1月19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景德镇市浮梁县、浙江省钱江源国家公园、安徽省休宁县,三省四地携手成立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共建联盟,旨在签订《生态共建公约》及《生态共建倡议书》,确立信息互通机制、生态共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三项核心机制,以期有力推动绿色产业升级转型,深度挖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实现区域间高效协同,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同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复,同意在我省设立蓝冠噪鹛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的设立,与此前成立的“婺源蓝冠噪鹛保护中心”以及授予的“蓝冠噪鹛之乡”称号相辅相成,进一步强化对雀形目鸟类,尤其是蓝冠噪鹛的保护与研究力度,助力婺源构建蓝冠噪鹛全方位保护体系,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典范例。该研究中心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合作共建,依托江西农业大学设立,致力于全面提升蓝冠噪鹛的保护研究水平,重点开展科研、救护、繁育及宣传等工作。


  6.浮梁县成立全国首个陆生野生动物司法保护基地。


  2024年11月22日,全国首个陆生野生动物司法保护基地在浮梁黄字号黑麂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揭牌成立。该基地由浮梁法院、浮梁检察院、浮梁公安局、浮梁林业局共同设立,基地内设有浮梁县黑麂保护示范点。相关单位签署了《关于建立健全陆生野生动物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司法保护机制,通过建立预防预警、打击犯罪、公益诉讼、案后修复四个方面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协同治理的机制路径,形成了对陆生野生动物全流程长效保护新模式。


  7.江西生态环境领域推出创新举措,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成立国内首个生态环境领域省重点实验室联盟。


  2024年4月我省印发了《江西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全省各设区市及赣江新区纷纷制定并发布了“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无废细胞”建设,我省“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100%,擂响了全域“无废”的战鼓。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固体废物领域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我省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水平持续提升,“无废细胞”数量不断增加,“无废”理念逐渐普及,多项“无废”举措得到生态环境部与国家“无废”办的认可,群众“无废城市”建设参与率明显提升,我省“无废赣净”形象渐入人心。


  2024年9月7日,我省在南昌成立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联盟由12家生态环境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组成,是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的首创之举。联盟聚焦生态环境领域关键问题,形成支撑全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西提供坚实科技保障。


  8.江西率先打造全国“生态旅游”气象服务IP品牌、首次建成全省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网。


  省气象局通过构建生态旅游气象服务IP,创立“玩转气候密码”和“跟着天气去旅行”品牌,打造“一县一品”气象标识地,并借助国家级平台宣传江西优质气候生态旅游资源,从这三个维度创新气象宣推模式。新模式引领社会大众关注四季生活场景,依托气象或物候景观预报,开展赏月观星、花期摘果、避暑旅游、生态康养等活动,并辅以人性化的中暑、流感风险等“提醒”。此举助力当地政府打造“全国避暑消夏好去处”,推动建设“中国云雾之都”“天然氧吧气象公园”,并承接第三届中国气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国首届避暑消夏发布会等国家及行业活动。新的气象宣推方式获得政府、大众和媒体的广泛认可,覆盖近470万人次。其中,江西气象服务在文旅康养领域的成果于2024年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出。


  省气象局分三批建成11个设区市全覆盖的全省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与1个碳13同位素高精度在线观测站,构成了全国领先、我省首个温室气体高精度观测网,为江西乃至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减排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并运用于我国首个基于“自上而下”方法的碳源汇监测核查支撑系统(CCMVS)。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江西省碳源汇客观化监测核算能力,开展了全省5km分辨率碳收支定期监测核算,承担了省内重点企业碳排放核查和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并获省部级领导高度认可,为政府制定减排目标、规划低碳发展路径等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9.江西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成效和突破,实现国家最严格水资源考核六连优并获通报表扬;江西水土保持“颜值变现”开启新路径。


  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江西2023年度再获优秀等次,实现“六连优”,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第五历史最好成绩。3个工业企业、5个工业园区荣获国家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水效领跑者,全省节水载体创建超1.4万余个。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累计发放“节水贷”超6.8亿元,惠及企业64家,最长贷款年限26年,单笔最大融资金额2.61亿元。通过国家和省级交易平台完成水权交易395宗,交易水量超15813万立方米。江西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工作和水权水市场改革呈现长江流域领先、南方势头强劲的格局。得益于卓越的水资源综合管理,2024年我省水利系统成功应对了水旱灾害的挑战,实现了无一水库垮塌、无一堤防决口、无重大人员伤亡以及无重要基础设施受冲击,确保了城乡供水的安全稳定。


  2024年12月10日,江西省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仪式在南昌举行,交易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共3类5个项目,总交易金额1742.89万元。本次集中交易项目为上饶市广丰区排山镇祝家坞马家柚基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经营权、宁都县旱脑小流域水土保持文化服务生态产品开发经营权、武宁县渡头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旅游康养生态产品开发经营权、遂川县巾石项目区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减排量、资溪县大觉溪流域南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开发经营权。这些生态产品的成交为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经验,标志着全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探索走向全域推广。


  10.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持续保持中部领先、全国前列,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联合国第29次气候变化大会推介。


  2024年11月18日至20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选派代表参加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上,江西代表团向全球分享了本省在水环境治理与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面的独特做法和实践成果,涵盖优化水资源管理、完善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城市韧性等多项举措,充分展示了我省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积极行动和显著成效,代表中国城市向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成果与坚定决心。此次是我省代表团首次在联合国会议上宣传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标志着江西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实践成果日益显现,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关注“景德镇政法”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资讯。

怎样关注“景德镇政法”微信公众号?

1、打开微信;

2、直接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即可景德镇政法官方微信公众号;

3、您也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号“景德镇政法”,添加关注即可;

4、您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景德镇政法”来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